不知是从李安的《断背山》把同性恋拍得那样美开始,还是从库克宣布出柜开始。
无声无息间,你周围的男生都有了男友,女生也有了女友。
某些圈子更以包养男性来谈论逼格的高低。
女性想要任性拥有些是gay蜜而不再是闺蜜。
作为一个个单身狗,你开始领会到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没错,伴随社会认同度的渐渐提高,同性恋热潮催生的粉红经济也渐渐浮出水面。
粉色经济之称来源于于欧美。
指的是由LGBT(女同、男同、双性恋、跨性别者的统称)群体消费产生的经济体。
它是近年来伴随国际上同性恋群体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和壮大,经济上出现的一个新权势。
简言之,粉红经济就是赚同性恋者的钞票。
同志趋向年轻化,了解享受生活保养自己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同性恋出柜渐渐趋于年轻化,从不断蹦出的艾滋病年轻化的新闻也同样看出,青年中同性恋比率愈加高了,特别是85后、九零后。
他们喜欢标榜个性,对时髦有着非常不错的敏锐度,甚至比女性更了解着装打扮。
加之同性恋中寻求真爱要比异性恋难得多,他们更期望凭着外貌吸引到他们,同时获得社会的认同。
所有更想在时装业、美容业等方面大把消费。
相比异性恋,他们更了解享受生活,保养自己。
喜欢追逐高级食品及高档护肤品,喜欢旅游。
同样是国外代购,数据显示同志群体通过国外代购获得护肤品的比率达15%,而国外代购的一般都是价格较贵或国内不容易买到的中高档护肤品。
精益求精之下,对于流行时尚拥有更多的发言权,也渐渐与流行时尚挂上等号。
不少LGBT的建议领袖都从事着广告、公关与时髦等行业。
他们不只成了消费主力,而且个人口味及偏好渗透在各种商业决策中,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总体行业的走势。
娱乐圈不少时髦名人都是同性恋,譬如蔡康永,在网上卖化妆品的夏河,还有时任杂志主笔的反裤衩阵地等。
这类人已经成为流行的建议领袖。
同性恋经济负担小,高消费能力推进粉红经济上帝是公平的,同志虽然承受着社会舆论等的重压,但他们却不像异性恋青年大都要承担组建家庭,买房教育等重压。
少了家庭支出的经济负担,因此拥有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及消费能力。
如此经济情况,在海外也被经济学者称为DINK (dual income, no kids )双收入,无孩子。
依据西蒙斯市场研究局近期的调查数据,一名同性恋买家拥有度假屋的可能性是异性恋者的两倍,拥有家庭影院系统的可能性是后者的5.9倍,而拥有手提电脑的可能性则是后者的8倍。
而且这类数据只是公开同性恋身份的群体。
全球范围内,LGBT人口超越了4亿,拥有3万亿USD的消费能力。
LGBT群体占据了全球消费市场的5%-10%。
基于LGBT的高消费行为,很多国家和城市一改往日态度,纷纷表示能提供同性恋友善式的服务。
哪个又能说库克宣布出柜,何尝不是苹果公司在向粉红经济靠拢。
现在,天底下不再是女性和孩子的钱最好赚了。
中国粉红经济成为待挖掘的金矿而在西方国家,同志早已经成为一个要紧市场。
英国是最早积极讨好同性恋旅游市场的几个国家之一。
英国旅游局表示大概是8年前将目光投向回报率最高的市场,并确认了同性恋市场的价值。
现在,法国、瑞士、西班牙和奥地利也如梦初醒,开始展开猛烈的宣传攻势。
毫无疑问,各国的精明企业都想在这块大蛋糕上咬上一口。
在中国,因为国内环境更为传统和守旧,粉红经济也是近两年才被提到。
Zank发布同志消费报告指出,截止2014年年中,中国共有7000万的同志人群,占总人口数的5%。
中国LGBT市场已经达到3000亿USD,仅次于欧洲的8700亿USD和美国的7500亿USD。
从数据上来看,中国的粉红市场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
虽然中国的粉色经济是世界的最大经济体之一,但因为中国同志出柜率并不高,社会接纳度小,同志更重视隐私化,加之中国互联网+极速进步。
除去旅游、酒店业领跑粉红市场这类特点外,中国粉红经济市场更趋于移动化。
现在国内同志社交应用Blued、Zank、G友等,都曾拿到了大笔筹资,可见资本市场对其格外喜爱,从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
伴随这几年国内经济的进步,中国人的思维渐渐走向包容和开放,粉红经济已经做为一种新兴经济的态势进入视线,这块蛋糕,要被企业收入囊中也是早晚的事情。
但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积淀这样深厚的国度,冰冻三尺非1日之寒。
要想解冻,亦是这样。
中国的粉红经济,更像是火山底下的暗流,需要时日的酝酿,才得以爆发。
要想粉红经济加上帮助,还需要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包容、国家的法制的开放等。